湯森路透(Thomson Reuters)4月統計顯示,2016年第一季中國大陸境外收購額占當季全球交易總額的大約15%,達到1010億美元,接近大陸2015年全年境外交易1090億美元的紀錄,如果保持這一勢頭,估計今年將達到去年的4倍。

儘管大陸經濟成長已降至25年來最低,但對外直接投資(ODI)卻持續擴張。匯豐銀行(HSBC)統計,2015年大陸非金融類ODI比2014年增加10.1%,超過外資對大陸的直接投資。2016年前兩個月,大陸對外直接投資比去年同期驟增80%,其中以中國化工438億美元收購瑞士農業化工巨頭先正達為最大宗;以海爾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、萬達收購傳奇影業、安邦競購喜達屋最受關注;紫光集團2015年曾洽購台灣封測廠商南茂、矽品,但受政治因素干擾鎩羽而歸。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趨勢很明顯,新一輪陸資海外併購潮已經到臨,2016年並將出現新的趨勢:減少能源和資源領域的收購,轉移焦點在工業品和消費品、金融、科技和電信領域;此外,私人資本收購筆數與交易額大增,漸成主力。

近幾年大陸本土資產價格大漲,相對海外資產就顯得價廉物美,人民幣匯率變量增加,大陸在寬鬆貨幣情勢下企業現金滿手,透過海外併購管理匯率風險、謀求保值與增值,內在邏輯合理,亦可據此判斷未來趨勢。

陸資全球併購行動引發被投資國家的政治連鎖效應,這幾天英國與德州媒體都報導了大陸全球併購現象,認為類似1980年代日本在美歐的收購行動。陸資有意併購芝加哥證交所,美國國會出現反對的意見。陸資對歐洲的併購模式已相當熟練,買賣雙方也建立了一定的信任,但仍不能化解根本的問題和憂慮。

美歐的疑慮在於,大陸未給予對等的併購准入,且資產併購可能造成核心技術流向大陸。尤其在發達國家和地區,多對陸資併購設定審查機制,對熱點項目如電信、科技、金融等領域實施戰略保護措施。其實,要求對等收購准入是假議題,大陸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勃興,外來資金和技術是重要動能,大陸一直維持充分開放,現在的現實問題應該是,外資進入大陸是否力不從心。

癥結問題在於,陸方除了鈔票,還能給被投資方什麼?資金之外,技術投入是關鍵,技術主導的併購才是穩固、安全、易於被接收的。這意味陸資出海還在起步階段,還在「粗放」期。上世紀西方國家以資金、技術雙重優勢引領全球投資潮,這才值得大陸借鏡。當然,海外投資的技術引領力,實質就是本土的產業及技術競爭力,這是大陸經濟未來必須面對的重大考驗。

大陸海外投資的另一個重要地區,是「一帶一路」沿線,對陸資而言,併購風險大於發達地區,而這些地區的投資亦可顯見陸資跨境併購的「粗放」特點,投資風險相對更大,大陸必需更精準選擇優質的投資目標,降低風險,這一方面還需要更多經驗累積與研議。

同時,被投資方亦擔憂會否產生投資依賴、撤資的不穩定風險?大陸是「一帶一路」沿線不少國家的最大交易夥伴,它們對大陸存在貿易赤字,依賴大陸的融資,因而產生戒心。但解決「依賴」問題的辦法不是限制外資,而應該固本,也就是鼓勵儲蓄、增加本土投資,或者本幣大幅貶值,以提振出口。

就台灣而言,紫光案就顯見對陸資的恐懼心理,相信新政府就任後兩岸經貿壁壘會更高。2016年第一季兩岸貿易額已大幅度下降,但大陸仍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,台灣對大陸持續貿易順差,兩岸經濟關聯是不可能脫離的。

兩岸需要建立更現實和安全的合作路徑,台灣應開放陸資直接投資,還是僅接受相互代工及商品訂單,只賺貿易財?相信後者可能性更大。在這種自我限制思維下,經濟成長動勢必要受到更大的考驗。

台灣的壓力不僅只來自大陸,還來自台灣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的定位,在全球經貿急劇調整的當下,自我限縮將加速邊緣化。台灣必須擺脫宿命,引進包括大陸在內的所有資源,加速產業升級,才能維持經濟貿易的優勢和開放的國際空間。

(旺報)

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

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

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

ONEAD_slot('div-mobile-inread', 'mobile-inread');

});

}







D777836DBBB003B3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anan8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